当前位置:首页 > 房车改装 > 正文

南京名爵(上汽名爵6)

47万辆的年销量,这个数字可能会让很多二线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羡慕不已。要知道,连长安福特、北京现代、广汽传祺都达不到47万辆这个数字。但是MG做到了。

不要急着鼓掌。我们再仔细看看这47万辆的构成:海外出口36万,国内销售11万。如果从批发量来看,MG 2021年的批发量将超过52万辆,国内批发量为16万辆。更何况库存会全部卖给国内经销商。

墙内开花墙外香,对MG来说还是挺有意义的。

事实上,MG海外出口量已经从2018年的7万辆飙升至2021年的36万辆,连续三年高速增长,获得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。今年7月,MG刚刚实现了海外出口100万辆的成绩。

但是国内销售是冰火两重天。目前MG官方只公布了月度全球销量,不会细分出口和国内销量,所以只能从上保险号来分析。以今年6月份的保额为例。MG汽车只有10237辆,同比下降5.82%。除了MG 5,其他车型的主力销量全部下滑。销量第二的名爵6下降36.82%,名爵ZS下降59.82%;MG Pilot下降近80%。

事实上,销量更大的名爵5月平均销量也不过五六千辆,其他车型如名爵6、名爵ONE、名爵ZS、HS的销量更是惨淡。现在MG想以海外销量冠军的头衔出口国内市场,却发现事与愿违。

经过数百个品牌型号“检验”的中国消费者,已经开始对厂商的那套真假游戏免疫了。事实上,近几年MG在国内市场的口碑一落千丈。

先说品牌的口碑。年长的网友会知道MG的历史。虽然也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英国品牌,但也吃过不少苦头,经历过风风雨雨。2005年,名爵母公司罗孚破产,南汽斥巨资收购名爵品牌和生产设备。这里重点来了,但它收购的只是MG的商标和生产线,而不是核心技术。母公司罗孚通过SAIC获得了重要的技术。随后南京名爵成立,名爵品牌正式有了中文名字。

两年后,南汽被SAIC收购,名爵自然成为SAIC乘用车的自主品牌。但是,几经易手,此时的MG除了一个英国品牌的头衔,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品牌了。SAIC还将更多的技术和资源放在了与罗孚关系密切的另一个品牌荣威上,MG则完全沦为附属品牌。

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,名爵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表现平平。中国消费者向来更看重品牌血统,而MG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所谓英国血统,在懂车的人眼里成了笑话,只能忽悠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白人。

如果品牌血统不纯,如果产品口碑能做到,也能赢回一城。但是,这些年MG在产品上的口碑真的不怎么样。

更别说核心技术上没有英国MG的传承。这一切都是为了将SAIC的平台架构和通用传动系统融入运动风格,带有MG标志的外壳。与竞争对手相比,很难在产品力上有优势。比如同样活跃在运动领域的MG 6,与传祺影豹、长安UNI-V相比,无论是价格还是性能都没有明显的竞争力,最终体现在销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。

所以在各个自主品牌都在突破的当下,MG一直在低端市场一路探索。车型数量从多年前15万元的MG 7,到10万出头的MG 6,再到10万元以内的MG 5。低价的另一个后果是产品质量问题频发。

从各大质量投诉平台可以看到,对名爵产品的投诉并不少。其中,名爵6、名爵5、名爵HS、名爵ZS等主力车型因为发动机、变速箱以及相关电子元器件的质量问题,遭遇了大量投诉。

然后是营销。都说产品不能靠营销,但MG这几年夸张风格的营销策略却为行业创造了现象级的“夸张营销”。

首先,宝马很难比。 *** 上频频出现名爵PK宝马3系各款车型的文章和视频,甚至有名爵被誉为“英国宝马”。然后另一个男生为了追回刚分手的女生,开了MG 6高铁,被网友诟病。

今年MG 5天蝎座又拍了一段“浮在水面上”的视频,在网上引起轩然 *** 。不仅导致了各种物理大神对视频的指向质疑,还被网友痛骂为“作秀”和“尴尬”。

这些侮辱智商的炒作确实吸引了MG的眼球,吸引了一波流量,但却失去了营销的口碑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负面营销教科书。越多人和用户谈论MG,就越反感MG。墙外虽有香,国外监管更严。国外版本的动力和传动系统包括变速箱都和国内的一模一样吗?如果想打开国内市场,提高生产质量,做好人,可以更进一步。

随后几年,名爵将陆续推出黑标名爵7、纯电动车名爵木兰等新品,显示出对新能源的积极突破和转型。但在品牌、产品、营销都失分的黑暗历史下,很难想象名爵会不会真的把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做好,或者说这些车型最后只会继续为SAIC乘用车的出口业务做贡献。

在海外市场,MG还是有一定的品牌号召力的。再加上国产的质优价廉的优势,甚至可以提供7年不限里程,超长质保,自然很受欢迎。但在中国市场,名爵充其量只是一个“没落贵族”,只能靠挥霍老祖宗的名声过活。(文/优士车老枪)

注:图片来源于 *** ,权利归原作者所有。谢谢大家!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UTV的立场。

0